济南大学纪委新版
廉洁教育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廉洁教育 >> 正文
不倒的胡杨树 ――追记宜阳县纪委退休干部杨振甲
发布时间:2005-03-25 发布者: 浏览次数:

生而一千年不死,死而一千年不倒,倒而一千年不朽。这是胡杨树的品格。

河南省宜阳县纪委退休干部杨振甲就是一棵不倒的胡杨!他长期工作在贫困山区,固守清贫与淡泊无怨无悔;放着交通局副局长的差使不干,却一猛子扎进纪检监察队伍,主抓信访、办案工作十六载,老骥伏枥,铁肩勇担道义;退休后,身居陋室笔耕不辍,摘抄先进人物事迹、名言警句四大本,勉励身边人廉洁勤政,以点滴行动为全县纪检监察宣教工作增砖添瓦。

2005年2月7日,被宜阳县广大群众称为“青天”的杨振甲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。随即,杨振甲的事迹便在全县广泛传诵,“学习杨振甲,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”的热潮迅速在当地涌动。 清贫,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

2005年2月7日,喜庆的甲申年除夕之夜。

带着春节前在委局机关党员评议会上积极发言赢得热烈掌声的喜悦,71岁的杨振甲正要和家人一起欢度春节!但突发脑溢血攫走了老人的生命。闻此噩耗,熟悉他的人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杨家,共同追忆这位退休干部的事迹―――

杨振甲是一个淡泊名利、固守清贫的人。他常说:“清贫,不是漂亮的衣裳,需要时穿上,没用时扔掉。守住清贫,是我们共产党员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。”

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杨振甲就是握有实权的县交通局副局长。可他既不贪权,又不爱财,直到1995年退休时,还是一名正科级检查员,而且连一间住房也没有,临终仍住在县委机关锅炉房隔壁的一间破旧房屋内。房屋年久失修、透风漏雨,他就让自己的女婿给房顶盖上两层油毡。县委几次分房,他总是让给年轻人先住。有人说他太傻,即便自己不要,转手卖掉就可大赚一笔。老杨却说:“在这些年轻人面前,我已是老一辈儿了。我能忍心和他们抢房住吗?”

老杨退休后,长时间在单位帮忙,可单位发的补助他却执意不领。是他不需要钱吗?不是!在老杨生前的旧房里,只有一张破旧的沙发和一张木床。最值钱的家具,是春节前花30元钱从市场上买回的一个旧柜子。他本打算放置那些常年装在纸箱里的被褥衣物和书籍。

杨振甲自己不占公家的便宜,也不让子女们沾光。他常常教育子女:“清贫好传家,本分是福气。”老杨的儿媳当了十几年的民办教师。在民师整顿时,儿媳求他找人说个情,可他死活不答应,结果成了清理对象。老杨有六个子女,只有一个是县里那年奖给他一个农转非指标,安排了工作,其他五个都在老家务农。

刚正,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响亮誓言

自1981年调到纪委后,老杨一直工作在信访和办案第一线。他时常教育身边人“当纪检监察干部就得丢掉私心杂念”、“办案就要敢捅‘马蜂窝’”。

1986年,老杨带队查处县交通局主要领导的违纪问题,案件牵涉到县公路段。领导考虑到老杨的一个儿子好不容易在公路段当了个临时工,怕遭到报复,想换别人去。老杨却说:“咱秉公办案怕啥?”结果问题查清了,交通局和公路段主要领导受到了党政纪处分。时间不长,公路段清理临时工,一些人留下了,老杨的孩子却被辞退了。有人劝他去找公路段领导说一说,他说,不让干就算了,回家种庄稼也饿不死人。

打铁需要自身硬。在办案过程中,杨振甲严格要求自己,从不给人留半点“话柄”。在查处一乡党委书记违纪问题时,老杨和办案的同志们坚持在乡机关食堂吃饭。因伙食标准低,又加上天天加班加点,大伙儿常常饿肚子,老杨就让熟人捎了一些红薯,每当工作到深夜饿时烤红薯吃。案件办结时,该乡在机关食堂为办案人员做了四个菜送行。当天晚上,乡党委书记到县委常委会上反映办案组接受吃请。谁知一了解,老杨和同志们当时就按标准交足了伙食费。那位党委书记知道事情真相后,羞愧得无地自容,多次表示对县纪委的处理心服口服。

即使退休后,杨振甲依然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纪检监察工作,一旦看到有损纪委形象的事情,他决不会迁就。就在今年春节前的党员评议会上,老杨还积极发言。他一口气讲了二十多分钟,嘱托年轻同志爱岗敬业、谦虚谨慎、廉洁奉公,自觉维护好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。谁也没有想到,这竟成为同志们和老杨的最后道别。

为民,一位基层领导的神圣职责

“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”。出身农家的杨振甲深知群众办事不易,常常以此自勉。在群众利益面前,他向来以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要求自己,决不推诿塞责。

在查处柳泉镇毛沟村一名村干部损害群众利益案时,违纪人胡搅蛮缠,并多次以服毒上吊等无赖手段相威胁,使案件查处工作几度受挫,老杨听说后主动请缨参加调查。见调查组换了生面孔,违纪人自以为得计,便故伎重演。老杨见状,严肃地批评他:“群众反映你有违纪问题,你应该主动配合组织调查。否则,将是错上加错!现在,你为了个人利益可以喝老鼠药。但我要告诉你,为了全村群众我不怕承担这个责任!”那个村干部无计可施,只好配合调查,接受处分。

为了群众利益,杨振甲不仅敢于负责,还是个拼命三郎。退休前,老杨曾因患肝腹水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。可一想到他负责的信访工作,事关普通群众的利益,刚出院就立即申请上班。尽管此后几年多次病情复发,甚至晕倒在办公室,但老杨一直坚持带病工作,把纪委信访室每年接到的170多起信访案件一一答复、认真办理,连年被省、市命名为优秀单位,老杨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纪检干部。

老杨总说:“只要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,就不会感到累、不会没办法。”他的家庭条件不好,为了帮助别人,平时就省吃俭用。每次回老家,他总要给村里孤寡老人和困难户掏些零花钱。老家的困难群众进城看病,他就在家里打地铺,又管吃,又管住。前年,乡邻杨百岁的妻子因腰痛到县城看病,老杨知道对方家庭困难,就让他们夫妇俩吃住在自己家里,一住就是18天,临走老杨又送上路费。

崇教,一名党的理想信念传播者的博大情怀
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是老杨一生的追求。而他最喜欢阅读和收集的还是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、流芳历史的名言警句。他凭着手抄笔录,将这些宝贵的“精神食粮”集为四大本,既启迪自己,又教育别人。尤其是退休之后的这些年,随着纪检监察宣教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,老杨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学以致用的舞台,到处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形势、新任务,逢人便讲理想信念的重要性。

县纪委举办新闻发布会、党风廉政建设书画展、案件公开审理会,老杨每场必到。他说:“我虽然退休了,但搞廉政宣传、警示教育,我有义务、有责任,我要作一名义务廉政宣传员。”

老杨不仅是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好老师,还是党纪国法的称职监督员。在他的“讲义”里,对党纪条规的宣讲永远是重要的一章。听说老杨去世,一起共事多年的退休干部王庭荣动情地说:“老杨就是一个党纪国法的义务宣传员。在一个春节前召开的县委机关干部大会上,他写了一张条子,让我传给领导,倡议大家春节期间要遵纪守法,不赌博,不受礼……”

难怪熟悉老杨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一个口头禅―――“党的理想信念要时时讲、处处讲,党的纪律也要时时讲、处处讲。” (王建中 常顺卿 宋会杰)

济南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4 University of Jinan All Rights Reserved  联系我们: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