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知足者常乐”这句熟语,源于老子的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。人生在世,应是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“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观天外云卷云舒。”只有这样役物而不为物役,才能抵御名誉、金钱、地位的诱惑,保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。有一首诗把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的畸形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:“终日奔波只为饥,方才一饱便思衣;衣食两般皆供足,又想娇容美貌妻;娶得美妻生下子,恨无田地少根基;买得田园多广阔,出入无船少马骑;槽头拴了骡和马,叹无官职被人欺;县丞主簿还嫌小,又要朝中挂紫衣;做了皇帝求仙术,更想升天把鹤骑;若要世人心里足,除非南柯一梦兮。”当然,这是夸张的写法,却形象地反映了一些人的贪婪心态。 事业上的不知足,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心态。事业和工作是无止境的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人有压力,就有动力,就有追求,并在追求中推进社会历史的发展。几千年来,若没有这种永不满足的心态,恐怕我们的社会仍然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。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也要靠我们时常保持着拼搏进取的精神、永不满足的心态,否则便会裹足不前。一个人要做到事业上不知足,必须立志高远。目标定得高,奋斗的前程就会远大,就会自觉地付出更多的努力。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,有了这个崇高的奋斗目标,我们党才永不知足,一代接着一代地艰苦奋斗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培养起来的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西柏坡精神、大庆精神、两弹一星精神、抗洪精神、航天精神、抗击非典精神等,就是一脉相承的永不知足的精神。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。 我们提倡个人生活中的知足,并不是一概反对逐步提高生活水平,相反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个人收入的增加,应该而且可能不断改善生活条件,享受物质成果和文化成果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就是要让人民大众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。我们要提倡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,要求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、先进分子,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干工作上、干事业上,多考虑奉献,少考虑索取。西方有位政治家说过一句名言:不要问国家为我提供了什么,首先要问我为国家贡献了什么。西方人能够这样做,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如此。 我们提倡事业上的不知足,也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,而是提倡岗位成才,干好本职工作,精益求精,不断上新台阶,创新记录。如今的时代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,市场竞争更趋激烈。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,如果在事业上知足,浅尝辄止,小富即安,满足于“过得去”,那就会很快落伍,甚至为时代所淘汰。 知足与不知足,表面上看是一个心态问题,实际上是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问题。出以公心,必然轻享乐而重奉献;出以私欲,必然重享乐而轻奉献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生活上的知足与事业上的不知足,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种表现。雷锋同志说:“生活上要向标准低的同志看齐,工作上要向标准高的同志看齐”,这应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座右铭。 (作者:北京军区油料训练大队政委)